诺亿设计研发(ROOI Design and Research)最近完成了对北京一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集体公寓的经济型改造试点。始建于1953年的三层老公寓最早只是给科研单位的家属楼,曾经象征着“现代化”理想的住宅群,这是一栋典型的砖混结构体系建筑,每一户5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有着均质化的格局,千篇一律,受当时的观念和条件限制,居室无客厅餐厅和洗浴功能,这是中国战后城市民用建筑的普遍格局。
这栋建筑自从19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由的变化生长,跟随着这里的住户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着,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看起来都与其刚刚建造时候有着大不同,但本质又没有变,就好像在潮湿环境中放久的土豆,不断发出新的芽,这些都是生活和时代给这座建筑留下的痕迹。
曾经这里居住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家属,但如今这里的住户混合了没有条件搬走的老住户以及一些附近的大学生。居住的人主要是因为这座公寓在城市中的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它年久失修,缺少吸引力和新生活力。本建筑尺度较小,当时的外部规划又留下了很大绿地空间,和如今现代化的北京高层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反倒是留下了一些“有温度”的生活景象,例如一些为自家门前花园盆栽浇水的老人们的身影。为打破旧格局,营造现代化宜居功能,设计师必须在狭小空间通过巧妙构思,设计出兼具卧室,客厅,餐厅和干湿两用卫生间,这样既有老房年代感又不乏现代化宜居享受。
无论如何,1950年代的公寓还是老去了,但城市的年轻人仍然年轻,需要新的生活,老房子在城市里虽然便宜,但无法适应新时代,所以如何让这座50年代的集体公寓适应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规则并且保留历史的痕迹,甚至恢复被逐渐破坏的绿化区域是本项目的核心。在北京,由于拆除老建筑成本极其昂贵,且该建筑是当时那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社会思想很好历史纪念。建筑师和业主一致认为改造升级是最好的选择,并决定实验新的解决方案,对该公寓楼其中一户进行现代化改造。
建筑师认为,对于城市中的小型公寓来讲多元化和个性化才是未来,否则一切都将以中性的毫无生气的形态存在,和笼子中的母鸡没有区别。于是建筑师首先清空一切不必要元素,拆除中间的老墙,打破旧有的均质化网格格局,在小小的公寓中嵌入几个“小盒子”使得公寓在相对开放式的空间中实现不同的功能。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家不仅仅是个下班回家睡觉,起床吃饭的地方,同时也是会客和与其它人互动的空间,家的属性不仅仅是私人空间,它有时是工作室,有时是会客厅,甚至是个性的展示。
北向的小木屋即是会客茶室又是临时客房,上方还可储存房主的户外运动用品,外面开放式的客厅与厨房则增加了互动性。
本项目也是广大中国室内装修大产业的小小一个角落,中国的大多数公寓、住宅室内装修其实有着比西方国家有着更多的自由性,利用这一机会反而可以尽可能做出些多样性,设计一个适合广大都市年轻人的家。如今内部空间以最经济的方式适应新时代,外立面则维持旧时代的特点,仍是50年代的环境,彷佛站在新时代望向过去。